第5章 清明上河(2 / 2)

我在北宋教数学 吉川 2325 字 22小时前

在疏密关系的处理上,《清明上河图》堪称典范,如同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充满节奏感。热闹的市集部分,人物摩肩接踵,摊位鳞次栉比,密集的元素形成“密”的节奏,生动展现出商业的繁荣与活力。画家对每个摊位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从售卖的商品到摊主与顾客的神态动作,无一不精,让人仿佛能听到嘈杂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而城郊或河流较为开阔之处,则适当减少元素,形成“疏”的对比。在城郊,稀疏的树木、偶尔出现的行人与远处的山峦,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汴河上,宽阔的水面与几艘船只,也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这种疏密有致的安排,使画面张弛有度,避免了视觉上的疲劳,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节奏明快的旅程。

色彩运用上,张择端巧妙借助数学中的比例关系,精确控制暖色调与冷色调的比例,营造出汴京不同区域的独特氛围。在繁华的市区,多运用暖色调,如红色的灯笼、黄色的招牌等,突出热闹繁华的氛围;而在城郊和河流区域,则适当增加冷色调,如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木,展现出自然宁静的气息。这种色彩搭配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还强化了不同场景的情感表达,使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汴京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风貌。

从细节来看,画家对建筑和人物线条透视的描绘极为精准。林翀指导张择端运用三角函数来表现线条透视,使得画面中的建筑和人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建筑的飞檐斗拱、门窗梁柱,在透视原理的作用下,仿佛真实地矗立在眼前,每一处线条的倾斜角度、每一个结构的远近比例,都符合数学原理,展现出北宋建筑的严谨与精美。人物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从服饰的褶皱到面部的表情,从行走的姿态到劳作的动作,都通过精确的线条表现出来,仿佛赋予了这些人物生命。

此外,利用数列规律安排画面元素分布,使得整幅画看似繁杂却条理清晰。从大的建筑群到小的人物动作,都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比如街道两旁的房屋,其大小、间距按照一定的数列规律排列,既体现出城市规划的规整,又不失变化。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并非随意安排,而是如同数列中的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讲述着汴京的故事。这种细节之处的精心设计,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妙绝伦的构图、细腻入微的描绘、和谐统一的色彩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智慧,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杰作。

林翀等人用数学指导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也在汴京流传开来,成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段佳话。

《清明上河图》的成功让张择端声名大噪,而林翀、苏东坡和王希孟在协助张择端创作过程中的贡献也为人所津津乐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在汴京的艺术圈愈发活跃,时常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广数学与诗画结合的创作理念。

一日,张择端在家中设宴,邀请林翀等人相聚。席间,张择端的夫人秦婉清从内堂走出,向众人行礼。林翀等人初见秦婉清,只觉她气质不凡,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别样的聪慧。

交谈中,林翀得知秦婉清竟是北宋时期着名算学家秦九韶的妹妹。秦九韶所着的《数书九章》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林翀在现代时便对其有所研究。

林翀不禁感叹道:“久闻秦九韶先生大名,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堪称一绝,不想今日竟能结识其妹。想必夫人对数学也颇有见解。”

秦婉清微微一笑,说道:“兄长自幼痴迷数学,我虽不及兄长,但在兄长的熏陶下,也对数学略知一二。自张郎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我便发现其中诸多地方与数学有着微妙联系。”

众人听闻,皆露出好奇之色,纷纷请秦婉清详细道来。

秦婉清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就如林公子之前所言,利用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画面焦点与重要元素位置,使得整幅画和谐美观。但在我看来,这画中人物的动态与分布,也可从数学的排列组合角度去考量。”

说着,她拿起桌上的纸笔,简单画了几个小人,继续说道:“比如,画面中不同身份、不同动作的人物,若从排列组合的角度去安排,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更多的生活场景与故事性。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不仅可以避免人物分布的单调,还能传达出汴京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同数学公式中的多种变量组合,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

林翀听后,眼前一亮,赞叹道:“夫人所言极是。这绘画与数学的联系,真是处处皆有惊喜。如此看来,绘画中的布局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每一个元素的位置、形态都需经过精心计算与安排。”

张择端在一旁点头称是:“夫人平日里没少给我提建议,许多地方经她一点拨,我便豁然开朗。就像画面中房屋的比例与间距,夫人会用数学方法帮我核算,让画面既符合实际又美观协调。”

苏东坡也笑道:“看来这数学之道,不仅在诗词绘画创作上大有用处,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增添不少乐趣与智慧。”

众人相视而笑,随后围绕着数学与艺术的话题,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秦婉清还提及秦九韶在研究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时的一些趣事,以及这些数学成果如何能运用到艺术创作的构思之中。

此后,秦婉清也时常参与林翀等人的交流活动,她独特的数学视角为众人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在她的影响下,林翀对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辅助创作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能为艺术创作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他们交流的深入,这种数学与诗画结合的创作理念在汴京乃至整个北宋的文化艺术圈中愈发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画师工匠开始尝试将数学知识融入自己的作品,北宋的文化艺术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而林翀、苏东坡、王希孟、张择端以及秦婉清等人,无疑成为了这场浪潮的引领者,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