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旧旗垂落(1 / 2)

午时三刻的钟声在钟鼓楼间回荡,西直门的城门在寒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最后一队国军宪兵踩着结冰的护城河石板,脚步凌乱地向外挪动。他们的黄呢子军装早已褪成土色,袖口磨出毛边,领章上的金线斑驳如枯藤。队伍中间的老兵佝偻着背,腰间的水壶随着步伐晃动,里头装的却不是水——昨夜从粮铺赊来的二锅头,此刻正隔着锡皮传来细微的晃荡声。

走在队尾的少尉突然停下,他的马靴踩到一面半埋在雪里的铜镜。镜面映出城楼檐角垂落的青天白日旗,那旗布被硝烟熏出焦黄的破洞,像一张嘲讽咧开的嘴。他下意识去摸腰间的配枪,却发现枪套早已空空如也——三天前,这柄勃朗宁被黑市商人换成了两根金条。

“快走!等着挨枪子儿吗?”后面的士兵推搡着。人群忽然骚动起来,城楼上那面残破的旗帜突然挣脱旗绳,如断翅的鸟直坠而下,正落在少尉脚边。他弯腰去捡的刹那,老兵枯树皮般的手钳住他的肩:“晦气东西,留给新主子当擦脚布吧!”

护城河对岸的槐树林里,几个裹着羊皮袄的货郎正冷眼旁观。他们脚边的箩筐看似装着山货,实则堆满国军丢弃的徽章——铜制的青天白日帽徽、珐琅领花、甚至镶着假翡翠的佩剑穗头。这些曾经耀武扬威的符号,此刻正被麻绳串成廉价的钥匙链。

林默快步登上箭楼,斑驳的石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每一步踏上石阶的声响,都像是他紧张心跳的回音。终于,他来到了箭楼之上,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指导员。

指导员正背对着他,身姿挺拔如箭楼般坚毅,他静静地凝望着远方,仿佛那无尽的天际线能给予他无尽的力量和启示。阳光洒在他宽阔的肩膀上,勾勒出他硬朗的轮廓。

当听到身后传来的脚步声时,指导员缓缓地转过身来,脸上露出了温和而熟悉的笑容。那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林默,可算把你盼来了。”指导员的声音低沉而沉稳,仿佛蕴含着岁月的沉淀。这句话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林默的心房,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林默快步走上前,立正敬礼,动作标准而利落。他的目光与指导员交汇,眼中流露出对这位老领导的敬重和思念。

“指导员,好久不见!”林默的声音有些激动,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波澜,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一些。

指导员微笑着走上前,轻轻拍了拍林默的肩膀,那动作既像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又像是战友之间的默契。

“是啊,好久不见,我还记着你以前传递情报时的机灵劲儿呢。”指导员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让林默不禁想起了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

说罢,两人并肩走到箭楼边缘,德胜门箭楼高耸入云,俯瞰着下方的城市和街道。指导员摘下棉手套,掌心贴住冰凉的城墙砖,感受着那股沁人心脾的凉意。

砖缝里的苔藓早已枯死,然而,当指导员的手指轻轻触摸那些凹凸的刻痕时,他似乎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那是乾隆年间烧砖匠留下的印记。

“每块砖都有生辰,”指导员转头对身后的林默说,他的目光深邃而庄重,“咱们得让这些老骨头记住今天。”

战士们两人一组,用煮沸的盐水浸湿白毛巾。机枪射孔内的蛛网被一点点挑净,露出后面锈蚀的转轴。林默蹲在垛口旁,看两个战士用草绳吊着水桶清洗雉堞。忽然有冰碴子落进脖颈,他抬头望去,见了望台的铁栏杆正被刷上桐油,冬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小鬼,过来搭把手!”机枪班的山东兵招呼着。林默跑过去时,见他正用刺刀尖从砖缝里剔出个弹头,黄铜表面还粘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叶。“民国三十五年秋天打的,”山东兵把弹头抛给他,“那会儿银杏果落得满城都是,砸在钢盔上像下雹子。”

在东南角的垛口处,指导员像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一样,突然蹲下身来。他的动作迅速而果断,仿佛对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