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艰难推进(2 / 2)

\"父亲从南洋带回这些作物,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朱赞煊对身旁的幕僚说道,\"如果能在朝鲜半岛试种成功,不仅能造福当地百姓,更能为大明的粮食安全立下大功!\"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朝鲜半岛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和南洋大相径庭,玉米苗种下后生长缓慢,叶片逐渐发黄,眼看就要枯萎。

朱赞煊心急如焚,连夜召集当地农学家和从大明来的农技师,商讨对策。

\"殿下,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是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一位农技师汇报说,\"这里的土壤偏酸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养分,需要大量有机肥来改善土质。\"

朱赞煊当即下令,收集封地内所有牲畜粪便,制作农家肥。

同时,他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了灌溉方式,确保玉米苗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在众人的努力下,玉米苗终于逐渐恢复生机,开始茁壮成长。

其他几位藩王也在各自的封地内积极开展试种工作。

秦王在中亚的封地,气候干旱少雨,他命人修建水渠,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农田。

燕王在日本列岛,根据当地多山、土壤贫瘠的特点,选择在向阳的山坡开辟梯田。

周王、楚王、齐王也都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种植措施。

然而,藩王们的试种行动很快就传到了朝中守旧派大臣的耳中。

御史大夫张大人坐不住了,他连夜起草奏章,联合数十位大臣联名上书。

\"陛下!\"张大人言辞激烈地说道,\"藩王插手农事,本就不合祖制!如今又让他们试种这些来历不明的作物,万一引发变故,后果不堪设想!望陛下立即叫停试种,以正纲纪!\"

朝堂上,附和之声此起彼伏。这些大臣们引经据典,搬出各种祖宗礼法,试图说服朱元璋放弃试种计划。

朱元璋看着这些弹劾奏章,脸色越来越阴沉。他猛地将奏章摔在地上,怒斥道:\"你们整天把礼制挂在嘴边,可曾想过百姓的疾苦?”

“这些年,各地灾荒不断,多少百姓饿死街头!藩王们愿意为咱分忧,为百姓谋福祉,你们却在这里百般阻挠,到底安的什么心?\"

\"陛下息怒!\"张大人依然据理力争,\"祖宗传下来的农耕之法,历经千年考验,从未出过差错。如今贸然引进这些洋玩意儿,岂不是自毁根基?\"

\"住口!\"朱元璋拍案而起,\"当年咱起兵之时,何尝不是打破常规?若一味墨守成规,哪来的大明江山?这件事朕意已决,试种必须继续!谁再敢阻拦,休怪咱不客气!\"

朝堂上一片寂静,大臣们看着朱元璋愤怒的神情,都不敢再言语。

这场关于农政革新的争论,注定还将继续,但朱元璋推行新作物试种的决心,已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