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草原上的工业革命(2 / 2)

沈茂不愧是沈万三的儿子,鬼心眼太多了,他让招工者站在高处,大声宣布:“只要你们愿意为大明工作,每天都能吃两顿饱饭!不仅如此,进厂工作,还能改汉名、穿汉服、说汉话,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明人!”

不说要强迫改汉名,穿汉服、说汉话,而是把这些当作尊贵的象征,引导瓦剌人自发汉化。

瓦剌无业牧民听到消息都疯狂了:长生天啊!这是真的吗?我瓦剌人自打生下来啥时候一天吃过两顿饱饭。

特别是近些年,别说两顿饭,一顿饭都困难,多少人饿死在冬夜里。

什么?你问大明工厂给多少工钱?

要什么工钱?

能吃上饱饭,大明的恩情还不完!

大都督说了,只要努力,日子就有盼头。纺织厂建好,大家能吃饱穿暖,还能学手艺赚钱,不比在草原跟着浩海达裕挨饿受冻强?

但仍有一些瓦剌懒汉习惯了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不愿进厂。

朱文正借鉴英国血腥立法,颁布了极为严苛的《皇家牧区法令》:“凡无正当营生,游荡闲散者,初犯鞭笞五十,游街示众;再犯则断其一指,以儆效尤;三犯直接发往矿山服苦役终生,家产充公 !”

法令一出,整个草原为之震动。那些企图混日子的人再也不敢懈怠,在严苛刑罚威慑下,纷纷涌入工厂和矿山寻找工作。

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实,河套地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纺织厂内,巨大的纺织机整齐排列,每一台都有一人多高,木轮飞速转动,发出有节奏的轰鸣。瓦剌女人也梳起汉人的发髻,熟练操作着机器,手指在丝线间灵活跳动,一匹匹精美的布匹源源不断产出。

布匹花色丰富,既有百姓日常穿着的朴素款式,也有绣工精致、专供达官贵人享用的华丽绸缎,通过四通八达的商路,运往大明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煤矿里同样热闹非凡,矿工们在幽深矿井中忙碌穿梭。他们借助简陋的工具,奋力挖掘煤炭。

黑岱沟露天煤矿采用了朱文正引入的新式开采方法,大大提高了开采效率,煤炭产量与日俱增。

地面上,堆积如山的煤炭在阳光下闪烁乌亮光泽,等待运往各个需要的地方,为纺织厂、冶炼厂等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

朱文正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开始规划河套地区的未来发展。他组织瓦剌工人修建道路,条条大路通长安,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兴办学校,加速瓦剌汉化进程;建立集市,促进贸易往来。

在他的努力下,河套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成为大明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那些曾经流离失所的瓦剌人,在这片土地上,也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他们或许会在多年后,会向子孙讲述这段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