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朱祁钰:传朕的命令,宣于谦等人来!你们说如今我们怎么办(1 / 1)

御书房夜议·疑云重聚

暮色漫过紫禁城,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朱祁钰独坐龙案前,指尖反复摩挲着陈友临行前呈递的密折边角。

案上玉牌映着烛光,恍惚间与陈友跪地接旨的画面重叠,可皇帝眉心的褶皱却愈发深锁—— 陈友出使之事,分明已敲定细节,为何心绪仍如坠迷雾?

“陛下,可要传膳?”

贴身太监的轻声问询,惊醒了朱祁钰游离的思绪。

他摆了摆手,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上北方边境的褶皱里,兀良哈、瓦剌的标记像两枚扎眼的钉,钉住了大明北疆的风云。

当初陈友带着浑身夜色与证据闯进宫,那份热血与孤勇点燃了君臣共诛奸佞的决心,可如今銮驾归位、谋划成行,朱祁钰却总觉有缕暗流,在日光照不见的地方翻涌。

“传朕旨意,宣于谦、王直、陈廷安即刻进宫!”

朱祁钰猛地拍案,烛火应声乱晃,将他投在龙壁上的影子扯得狭长。

这影子里,藏着朱棣北征的余威,也藏着今朝帝王对北疆的忐忑 —— 瓦剌、兀良哈,这些自成祖朝便盘桓的北疆部族,像啃不尽的荆棘,扎在大明的脊背上。

未过三刻,于谦与王直、陈廷安的靴声便叩响了御书房的静。

三人跪地行礼时,朱祁钰已起身绕到舆图前,手指悬在 “瓦剌” 标记上方,声音沉沉:“于爱卿,你们随先皇南征北战,成祖爷当年五征蒙古,可曾真正断了这些部族的根?”

于谦抬眼,望见皇帝眼底的焦灼,拱手朗声道:“陛下明鉴,成祖爷五征鞑靼、瓦剌,虽重挫其势,却因北疆地广人稀、部族善迁,难绝其患。瓦剌经也先之乱后暂归平静,实赖陈友与阿依娜公主联姻维系,可部族离心,终归是隐患。”

他提及 “阿依娜” 时,刻意放缓了语气 —— 那是陈友出使瓦剌时,为求和平结下的姻缘,如今倒成了大明与瓦剌间一张脆弱的 “网”。

朱祁钰微微颔首,转身坐回龙椅,指节叩着扶手:“朕眼皮跳了三日,总觉陈友这趟出使,远没表面顺遂。兀良哈忽而求合作,瓦剌暗地与汇通商号勾连,汇通商号背后,又牵着朝中蛀虫…… 这局棋,朕越想越像陷阱。” 说罢,他瞥向王直,目光里裹着期许:“王大人,你久掌朝堂,可有察觉?”

王直抱拳,苍劲的声音里藏着忧虑:“陛下,汇通商号一案,臣查得心惊。他们借互市之名,行私运军械之实,朝中内应至今未揪干净。陈友此去,既要防部族刀兵,又要避朝堂暗箭,臣恐……”

他没说下去,可殿内三人都明白 “恐” 字后的深意 —— 陈友孤身涉险,背后是整个大明北疆的赌局。

“陈廷安。”

朱祁钰忽的唤名,眼神如炬,“你安排锦衣卫随护陈友,可在兀良哈、瓦剌境内埋了暗线?” 陈廷安忙俯身:“陛下容禀,暗线已埋,可部族易变,暗线多藏于小部落,对上大首领,未必能……” 他垂首咬字,“未必能撼动大局。”

此言一出,御书房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声。朱祁钰猛地站起,龙袍带起一阵风,吹得舆图边角轻颤:“当年成祖爷北征,靠的是铁骨与谋略!朕承继大统,难道要看着北疆再燃烽火?于爱卿,你当年随驾亲征,怎么说?”

于谦跪地,高声道:“陛下!成祖爷虽未绝北疆之患,却立了 ‘天子守国门’ 的气魄!如今陈友出使,是续这份气魄 —— 但需双管齐下!一边以陈友为锋,探部族虚实、破奸商阴谋;一边朝堂需稳,彻查汇通商号内应,掐断奸佞爪牙!更要整备边军,若部族敢犯,便让他们知道,我大明不是只靠联姻求安的!” 他字字如锤,砸在御书房的青砖上,溅起火星。

朱祁钰望着于谦,眼底渐起光火 —— 那是成祖朝遗风的回响。他踱步至龙案,抓起御笔,在黄纸上疾书:“着于谦统筹边军整备,王直主理汇通商号彻查,陈廷安……” 顿了顿,“你加派三倍暗线,务必护住陈友!朕要让北疆的风,吹不垮大明的脊!”

三人领命欲退,朱祁钰忽又唤住:“等等。” 他俯身从案下取出半幅舆图,展开时,成祖爷北征的路线赫然在目,墨迹虽淡,杀伐之气仍在,“这是成祖爷当年的行军图,你们拿去。陈友要走的路,先辈踩过,咱们不能让他孤军犯险。”

出了御书房,月已上梢。于谦捧着舆图走在宫道上,王直与陈廷安并肩随行,靴底碾碎月光。“于大人,” 王直轻声,“陛下这是把成祖爷的遗志,压在陈友肩头了。” 于谦望着宫墙外的北斗,缓缓道:“陈友若成,北疆可安十年;若败……” 他攥紧舆图,“咱们便把这十年的担子,扛成百年的基业。”

而御书房内,朱祁钰仍对着舆图出神。案上玉牌折射的光,落在 “瓦剌”“兀良哈” 字样上,像陈友远行的脚印,一步一步,踩在帝王的忧心与期许里。他忽而想起陈友临行前说的 “拼尽全力,为大明消弭隐患”,手指缓缓抚过玉牌,低喃:“朕等你回来,也等北疆的风,吹得安稳些……”

夜渐深,紫禁城的剪影浸在墨色里,可御书房的烛火,仍亮得固执 —— 那是帝王与臣工,要为北疆风雨,燃一盏长明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