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青城山时,蜿蜒的小河如一条鎏金绸带,在苍翠的山影间静静流淌。四周峰峦叠翠,竹叶沙沙作响,空气中浮动着松柏的清香与青草的芬芳。夕阳西下,余晖穿过斑驳的枝叶,洒在河面上,金色的光点随着涟漪荡漾,仿佛给河面披上了一层摇曳的金色纱衣,波光粼粼,璀璨夺目。
河畔,鬼子六全神贯注地蹲在一块被河水冲刷得光滑的青石旁。他身后是成片的芦苇,随着晚风轻轻摇晃,沙沙声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双手紧紧握住钓竿,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漂,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那小小的浮漂,连周遭偶尔传来的鸟鸣都无法将他分心。
不远处,老道士李一悠然自得地坐在枯木桩上。他身前的小巧泥炉中,火苗欢快地跳跃着,舔舐着壶底,炉上的水壶正 “咕嘟咕嘟” 冒着热气,氤氲的水汽与四周的暮色融为一体,就像是在吟唱一首欢快的歌谣。背后是一片竹林,竹叶在风中相互摩挲,发出细碎的声响。
“道长,这河里真的会有神奇的鱼精吗?” 鬼子六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轻声问道。他的目光依旧牢牢锁定在水面上,语气中却透露出一丝怀疑。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留下淡淡的轮廓。
李一道长微微一笑,轻轻捋了捋那长长的胡须,爽朗地笑道:“鱼精是否存在,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要像这平静的湖水一样,不起丝毫波澜。你仔细想想,钓鱼就如同修身养性,当浮漂微微颤动时,我们的心不能随之躁动;只有当鱼儿真正咬钩的时候,我们才需要沉稳地收线。” 四周的虫鸣声渐起,为这番话语增添了几分禅意。
话音刚落,浮漂 “嗖” 的一下就沉了下去。鬼子六激动得一蹦三尺高,惊起了芦苇丛中的几只水鸟。他手忙脚乱地提起钓竿,立马感觉到一股大力在水下拽着。“哇塞,有鱼上钩啦!” 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李一在一旁抿嘴笑,冲他挥挥手,示意慢慢收线。两人合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一条银光闪闪的大鲤鱼拉上岸。鱼尾拍打着地面,溅起的水珠在夕阳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很快,河水欢快地翻滚起来,“咕嘟咕嘟” 的声音在河畔回响。李一将处理好的鱼放入锅中,又轻轻撒上几片嫩绿的野菜和少许盐巴。瞬间,浓郁的香气如薄纱般弥漫开来,与山间的雾气缠绕在一起。
“好香啊!” 粗犷的声音从竹林深处传来。只见一位樵夫背着一大捆柴禾,手持锋利的斧头,踏着满地落叶走来。他身后的山林在暮色中愈发深邃,像是藏着无数秘密。樵夫身材魁梧,古铜色的面庞上洋溢着笑容,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归鸟,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老道长,我闻到您的酒香啦!不知道我能不能讨一碗鱼汤喝呢?” 樵夫的目光落在那口冒着热气的锅上,眼中满是渴望。四周的火把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光影在他身上跳动。
李一热情地舀起一碗鱼汤递过去。樵夫将柴禾放下,在河边的石头上坐下。鬼子六也端来一碗鱼汤,热气升腾间,模糊了三人的面容。
篝火噼啪作响,火星四溅。几杯酒下肚,张大山打开了话匣子。月光爬上青城山巅,如水般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给夜晚增添了几分宁静和神秘。河畔的石头、芦苇,远处的山峦,都被笼上一层银纱。
“你们知道吗?我砍柴三十年,顿悟了 —— 钓鱼和砍樵,本质上都是一种剑法啊!” 张大山突然严肃道,举起斧头比划,“挥斧要有力,收斧要迅,砍树得看准木纹、掌握力度角度,就像剑客出剑要知己知彼。” 他又指向河面,“钓鱼抛竿是‘起式’,等待是‘蓄势’,收线是‘收招’,鱼上钩时的较量,正是剑法中精妙的‘听劲’。”
李一听罢连连点头:“哈哈,有趣!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归‘道’。这钓鱼、砍柴,看似平凡,却蕴含大道啊!” 四周的夜色愈发深沉,只有篝火的光芒照亮三人的面庞。
张大山笑道:“诀窍不过熟能生巧。我闭着眼都能知哪棵树该砍,你们熟悉水性,自然能感知鱼的动向。”
鬼子六若有所思:“那勤加练习,我也能剑术高超?”
“当然!但要练心,心到,剑自然到。钓鱼、砍柴都是修心的好法子。” 张大山大笑。
李一抚须感叹:“大道至简,寻常点滴皆藏高深道理。”
月光下,三人举杯相碰。河水潺潺,似在倾听这凡间的 “剑法” 之道。夜深,张大山的背影渐渐融入山林,只留下青城山的风声、水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