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笛生率领着队伍,在紧张与疲惫中坚守着,直到后续部队终于如救星般匆匆赶来,他才下达撤离的命令。
在机会车上,伍笛生突然想起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调来了所有的布雷车和工兵,让他们把所有库存的地雷全部铺设到实控区的边界线上。
边境上,枪炮声持续了足足半个多小时,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在空旷的边境回荡,可对面的天竺军队却如死一般寂静,没有丝毫反应。
无人机前去一看,天竺国岗哨内,空无一人,而且逐步得到情报,是整条实控线岗哨,天竺驻军都撤走了,等于不设防了。
这诡异的平静,让伍笛生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难道他们的军队也都变成了如眼前这些恐怖丧尸般的存在?
怀着满心的疑虑与担忧,伍笛生迅速派出两架长航式无人机,对藏南区域被天竺占领的区域展开细致侦查。
无人机如敏锐的鹰眼,在那片区域的上空盘旋,将下方的景象清晰地传回。
伍笛生看着传回的画面,心中一沉,只见整个地区,在外面行走的人都如同丧尸般,身形摇晃,动作僵硬迟缓,仿佛被抽走了灵魂。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大量的牛群也如他们之前遭遇的疯牛一样,体型变得巨大无比,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荡来荡去。
奇怪的是,这些牛群并不攻击那些丧尸,仿佛它们与丧尸之间达成了某种诡异的默契。
伍笛生深知,情况已经万分危急。在短短不到24小时内,对面区域的人竟然都变成了丧尸,如果那如潮水般的尸群向我方涌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以目前的防御力量,根本无法阻挡。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紧急和上级汇报了这一严峻情况,并安排无人机将疯牛的一部分身体组织,包括皮肤、牛角和牛头,迅速送往作战指挥中心,希望能从中找到应对这场危机的线索。
作战指挥中心接到汇报后,高度重视,立刻派专机将送来的牛角、牛头等组织火速送往蜀都进行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紧急调派驻守的大量运输机,向着前线源源不断地运输弹药。
当得知伍笛生汇报目前口径的步枪很难穿透丧尸牛的外皮时,又迅速从库房里调来了已经退役的81式7.62毫米口径步枪,以及库存的大量子弹。
一时间,湛蓝的天空中,数百架无人双尾蝎运输机忙碌地穿梭着。
它们如同勤劳的工蚁,每架都承载着2.5吨的弹药,在空中形成了一条繁忙而有序的补给线。
阳光洒在运输机的金属外壳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在这危机时刻给予前线的希望之光。
伍笛生看着这些运输机,心中既有对支援到来的欣慰,又有着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危机的担忧。
他深知,这场战斗远未结束,而每一次新的挑战,都可能将他们推向绝境。
很快,伍笛生收到了运来的物资。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一个松木箱子,一股熟悉的枪油味道扑面而来,仿佛将他带回了那些与枪相伴的热血岁月。
他轻轻取出一把漂亮的木把81式自动步枪,这把枪在他手中,仿佛有着生命一般。他细细摩挲着枪身,感受着那细腻的木质纹理和冰冷的金属质感,眼中满是感慨。
伍笛生对81式自动步枪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知道这把枪背后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确定发展5.8毫米口径小口径步枪,但当时相关枪械还未到位,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战士们急需新枪来提升战斗力。
于是,81式自动步枪应运而生,它肩负着在新口径步枪列装前,快速取代56式步枪,同时消耗库存7.62毫米子弹的重任。后来,95式自动步枪列装,逐渐取代了81式。
然而,在所有老兵心中,81式步枪那可靠的性能、良好的精度以及简便的操作,使其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完美武器。
伍笛生来到存放疯牛尸体的靶场,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熟练地装上弹药,站在距离100米的地方,瞄准疯牛的尸体开始射击。
“砰砰砰”,枪声响起,他发现7.62毫米口径的子弹破坏力确实比5.8毫米子弹强上不少,但用来射击牛头时,还是很难穿透那层坚硬的外皮。
看着这情况,伍笛生眉头紧皱,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找到有效的办法,否则一旦尸潮来袭,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迅速把相关视频和自己的见解发给了丁一一,期待这位足智多谋的伙伴能给出解决方案。
丁一一迅速地回复:“可以试着把子弹前面磨得尖一点,我马上给你安排生产一批穿甲弹。”
丁一一是个超级行动派,言出必行。看到回复,伍笛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知道,丁一一的办法或许能解决眼前的难题。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一架超航时、超航程的轻型运输机,如同一只矫健的飞鸟,从陕西一路飞到了藏南。
这种无人机虽然仅能携带0.8吨物资,好在它的航程非常长,航速也快过双尾蝎无人机一倍以上。
伍笛生兴奋地打开这些物资,映入眼帘的首先是1台精巧的设备,设备上面有一个自动链条,可以把7.6毫米的子弹卡进去,一次大约可以卡100发。
伍笛生已经收到了丁一一的介绍,他迅速地接上电源,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三十颗子弹。
只见那个链条缓缓转动起来,将子弹一颗颗塞进小孔,伴随着“滋滋”的声音,弹头被如削铅笔一般,削去了一部分,弹头变得尖锐起来。